English
日本語
中文
本质的研究 关于
人格菜谱
创建: 2022-09-29

摘要

听说最近MBTI测试在国内火出圈了,我则是在几年前就知道这个测试。 我从一开始把MBTI理论当作类似星座生肖类这类『算命理论』,到开始正视它,中间隔着的大概就了解荣格心理学的过程。 这篇文章是我对荣格心理学(不同于MBTI测试)的业余讨论。

资料引用

https://www.typeinmind.com/fise
https://www.lucaluo.com/mbti-introducti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389486

如何看待MBTI理论是伪科学的观点?

作为一个理科生(或者纯理科生认为的工科生),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绝大数的应用类学科都没办法和『伪科学』这个概念产生联系,因为这类学科的本质都过于复杂,在没有更强大的工具时,透过现象猜测本质,即是合理的研究方法。本质过于复杂的应用类学科就包括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这类学科都难以像数学一样用逻辑准确地推演本质。但很多人都会认同一个观点:无论是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本质都一定存在(或者说真相只有一个!)。而我认为MBTI理论则是一个对『人为什么不同』这个本质问题进行探索的理论,要否定这个理论,则需要拿出试图回答『同个问题』的更强力的理论。有些人会说:『但但但是心理学有更细分更准确的测试啊』~『嗯啊,我知道』,我也做过那些『更专业』的测试,不过这些『更细分更准确的测试』明显不是在探索『同个问题』。用『机器学习』的语言来说,这些『更细分更准确的』测试『过拟合』了。简单的来说,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而『预测未来』就必须总结『规律』。如果把MBTI比作中药,那推翻MBTI的应该是彻底理解病因机制的西药,而不是X光片。只要这个时刻还没来临,MBTI这个简单的理论就很难被代替,所以我在这里想用解构的方法走一遍得出这个充满争议的理论走过的路,同时希望能解开我自己的疑惑。

为什么荣格功能有八个?

首先很多『不理解 / 误解 / 无谓的争论』都是由于不一样的定义产生, 所以我们要先给荣格提出的这八个功能来个准确的定义。荣格的理论认为人的基础认知功能分四类:sensing, intuition, thinking, feeling,我在这里先把他们翻译成我认为定义最准确的词:

    sensing   = 『体验』
    intuition = 『联想』
    thinking  = 『逻辑』
    feeling   = 『情感』

其中『体验』和『联想』用作『接收信息』,而『逻辑』和『情感』用作『判断信息』。简单的说,人作为一台生物机器,是一定存在『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的:

        环境
         |
      接收信息: 『体验』或『联想』
         | 
      判断信息: 『逻辑』或『情感』
         |
        行为:   不属于荣格功能 
         |     
       新环境

『体验』和『逻辑』都很好理解,直观上的『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似乎就是直接对应了『体验』和『逻辑』,其中『体验』是获取已有信息的功能,『逻辑』则用于发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还是没关系?)。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一定符合『体验』-『逻辑』-『行为』这个顺序。不过『行为』不属于MBTI描述的范围,因为从与环境交互的逻辑上来看『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是会决定性地影响『行为』的,

但其它两个功能就相当令人费解了,首先『联想』为什么是『接收信息』的功能🧐?『联想』获得信息和『体验』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从字面意义来看,『联想』获得的信息似乎不是从现实世界观察到的,比如说『做梦产生的信息』就不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所以我理解的『联想』和『体验』的本质区别,就是其获取的信息是否来自于现实世界,『联想』产生的信息必定有使用者主观加工的成分。而在『联想』的讨论中时常有『发现可能性』这个描述被带出,『可能性』本质上就是还没有在现实世界出现的信息,而『发现可能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确预测『可能性』就是在『预测未来』,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智力表现。『联想』以『预测未来』的方式来补全没被『体验』收集到的信息,所以『联想』自然是信息的来源之一。

其次令人费解的是『情感』,为什么是『情感』是一种判断功能?『情感』到底想要判断什么?从绝大多数的讨论来看,『情感』并不是『我吃到好吃的食物觉得很开心』这种类型的『情感』,因为『开心』可以来自『体验』而并不需要『判断信息』就可以获得。但如果从定义上来看,所有需要被处理的信息中,如果『逻辑』只处理了和『逻辑关系』有关的信息,那剩下的不适用于『逻辑关系』但同样需要被处理的信息则似乎可以交给『情感』处理。实际上,在关于『情感』的讨论中时常有『价值观』这个描述被带出,因为『价值观』本身就不同于真相只有一个的『逻辑关系』, 所以对『价值观』相关信息的判断一定存在大量主观的假设。『这么做符不符合道德?』或者是『这个设计美不美?』这种典型的问题就是『情感』功能适用的范围。

所以,我们对四类功能都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定义:

        『体验』-  感受以提供现实世界的信息
        『联想』-  预测以提供未来的信息 (补充『体验』无法获取的信息)
        『逻辑』-  判断信息的逻辑关系
        『情感』-  判断信息的非逻辑关系 (覆盖『逻辑』无法判断的信息)

什么是内倾和外倾?

荣格基于上面的四类功能,加上了『内倾』和『外倾』这个维度,让功能的数量一下子从四类翻了一翻到八类。这个维度是整个理论里最抽象但又最微妙的一环,因为其解释了『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本质区别,但其定义看上去却和『外向者』与『内向者』没有一丝关系!经过我仔细地调查研究,『内倾』和『外倾』本质的区别是(改编自原定义):

    『外倾』- 我在使用某个『功能』时候,我『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内倾』- 我在使用某个『功能』时候,我『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现实环境』(我周围正在发生什么?谁在我旁边?我要干什么?)的影响,所以功能『外倾』似乎是更『接地气』的表现。如果把『外倾』作为正常功能的标准,那么『内倾』和4类功能的组合的『内心OS』看上去都会相当的『另类』👽:

    『内倾』x 『体验』
        我在给『判断功能』提供现实世界的信息的时候,我『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喜欢用『经验』来做替代,而且我的『经验』越多可以提供的信息越多。
        当然,总有事情是超出我的『经验』,所以我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总觉得压力很大。

    『内倾』x 『联想』
        我在给『判断功能』预测未来的信息的时候,我『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喜欢找『规律』,因为我认为未来发生的事情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超出我熟知的『规律』,我的联想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内倾』x 『逻辑』
        我在『判断』信息的『逻辑关系』的时候,我『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所以即使缺少大量关键信息,我也可以发现『表面看不到的逻辑』。
        当然,有时候我发现的『表面看不到的逻辑』完全就是错的,还浪费了我不少时间。

    『内倾』x 『情感』
        我在『判断』类似『价值观』的问题的时候,我『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能坚持我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别人的『价值观』。
        当然,我知道有时候向别人的『价值观』靠拢可以让大家相处得更和睦。

这么一来,加上『内倾』和『外倾』维度后的『8类功能』在描述能力似乎又更具体了一些:

    接收信息
            外倾体验   Se        感知以提供信息(更倾向于提供『实时信息』)
            内倾体验   Si        感知以提供信息(更倾向于提供『经验』)
            外倾联想   Ne        预测以提供信息(更倾向于基于『实时信息』)
            内倾联想   Ni        预测以提供信息(更倾向于基于『规律』)

    判断信息
            外倾逻辑   Te        判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更倾向于寻找『证据推动的逻辑』)
            内倾逻辑   Ti        判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更倾向于寻找『表面看不到的逻辑』)
            外倾情感   Fe        判断信息的非逻辑关系(更倾向于坚持『集体的价值观』)
            内倾情感   Fi        判断信息的非逻辑关系(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维度在逻辑上最清晰的一点是,人在做某件特定的事情使用某个功能的时候,一定会『内倾』或者是『外倾』。因为『内倾』或者是『外倾』在定义的逻辑上是互相排斥的,比如『内倾情感』的人更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就说明相对的不那么坚持『集体的价值观』,而『内倾体验』倾向于提供『经验』就会一定程度上无视『实时信息』。这种偏好必须是在同个情境里,拿不同的人比才会显示出这种『倾向性』,因为每个人在处理的不同的问题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外倾』或者更『内倾』,例如玩纸牌游戏的时候,『内倾逻辑』者也会不得不使用『外倾逻辑』。所以那些在知乎上说自己『外倾逻辑』和『内倾逻辑』都很强的人,本质上就等于说自己没有『倾向性』😑。

在这里我讲些实际的例子,作为一个在学校系统长期不适应的『学渣』,我目睹了无数次『学霸』与『学神』之间的战争,『学神』往往是数学考第一,但总分却远远落后于『学霸』的那种人,那时候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这两种人都很『聪明』,但也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两种『聪明』是不一样的,最后只能产生『学神』更聪明但不如『学霸』努力这种『刻板印象』。但实际上这种区别在『内倾逻辑』和『外倾逻辑』上就解释得非常清楚,因为不同的学科本来就有对『倾向性』的偏好。类似的,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喜欢幻想(Ne-Ni)的人气质如此不同, 或者为什么同样富有同情心(Fe-Fi)的人动机会那么不一样。这个『倾向性』就是我开始正视MBTI理论的原因,因为即使MBTI的理论不存在,这种『倾向性』都是无处不在的,MBTI理论只是一个看待这种『倾向性』的角度。而深刻地理解『人为什么不同?』,才有可能建设出更好的学校系统,更公平有效率的社会。

为什么MBTI类型有16种?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MBTI理论下,人有四种功能,而每种功能都会有一个偏向性,那2的4次方不就有16种功能了吗?但实际上,MBTI的理论认为:

    一个人会有一个主要的『接收信息』功能和一个主要的『判断信息』功能。

比如『接收信息』里『体验』和『联想』一定程度上就存在互补而又竞争的关系,而胜出的那个功能,就成了一个人偏爱的『主导功能』。也就说,有些人更倾向于用『联想』替代『体验』来给自己的判断功能提供信息,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用『逻辑』而不是『情感』来做判断。不过偏爱『联想』和『逻辑』并不代表没有『体验』和『情感』,只是『体验』和『情感』的使用意愿比较低。

这种假设合理吗?从一些实际例子上看,我认为是合理的。我们也都知道,有些人在聊天的时候,会喜欢聊自己生活的经历,比如这周去了哪家好吃的餐厅,完成了什么工作上的任务,而一些人则喜欢聊一些和自己的生活没太大关系的抽象话题。实际上,这种话题上的偏好,大概率就是『接收信息』的功能被『体验』或者『联想』主导的后果。 中文里的『有想法』或者是『异想天开』似乎就是对『联想』主导者的一种刻板评价。

而『逻辑』和『情感』作为判断功能,其互补关系比竞争关系更强(逻辑 vs 非逻辑),所以一个人对它们的偏好往往就直接反映在了『行为』上,比如在类似于『有轨电车难题』这种『逻辑』和『情感』都适用的俗套问题下,『情感』偏好者往往会做出被『逻辑』偏好者认为『感情用事』的决定,而『逻辑』偏好者则会收获类似于『冷酷无情』的评价。所以这种『信息』和『行为』上的偏好,在现实世界是一定存在的,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人格菜谱』来塑造一个人了:

    1. 『接收信息』的功能是『体验』主导,还是『联想』主导?
    2. 『判断信息』的功能是『情感』主导,还是『逻辑』主导?
    3. 『接收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4. 『判断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人格总数 = 2 ^ 4 = 16

结果,我们再一次歪打正着的得到16这个数字。不过MBTI理论说:不对不对🧐,你还有两个条件没有考虑进去呢!,第一个条件是:

    主要的『接收信息』功能和『判断信息』功能同样存在偏好!

也就是说,有些人会更喜欢『判断信息』而不是『接收信息』。 到了这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已经很难用『身边统计学』来直观地理解这个观点了。不过如果一定要抬一些『刻板印象』出来,重新回到学校这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一般在『学神』和『学霸』的讨论中,『学神』发表观点的起因往往都是因为『某个逻辑上的谬误』。而相对而言,『学霸』会更倾向于从『拥有假设条件的观点』开始一个讨论。『某个逻辑上的谬误』是『判断信息』的产物,而『拥有假设条件的观点』是『接收信息』的产物。这种动机上的区别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判断信息』和『接收信息』也是存在偏好的。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主要功能的『偏好』,我们就得修改一下我们的『人格菜谱』:

    1. 『接收信息』的功能是『体验』主导,还是『联想』主导?
    2. 『判断信息』的功能是『情感』主导,还是『逻辑』主导?
    3. 『接收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4. 『判断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5. 偏好『接收信息』还是『判断信息』?

    人格总数 = 2 ^ 5 = 32

增加了的第一个条件后,我们获得了32种可能性,那似乎第二个条件会把可能性的数量减半?
MBTI理论说:是的是的,不过第二条件比第一个条件更难理解。。。😟,第二个条件是:

    人『接收信息』的主导功能和『判断信息』的主导功能,不能同时为『内倾』或同时为『外倾』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确定了一个人的『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的主导功能分别是『联想』和『逻辑』,而且其『接收信息』的偏好高于『判断信息』,那么这个人的主导功能组合一定只有两种(另外两种被『第二个条件』排除掉了):

      Ni + Te      『内倾联想』 + 『外倾逻辑』
      Ne + Ti      『外倾联想』 + 『内倾逻辑』
      -----------------------------------
      Ni + Ti       不可能的双『内倾』组合
      Ne + Te       不可能的双『外倾』组合

关于为什么『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不能同时为『内倾』或同时为『外倾』,我其实已经无法产生直观的理解了,但从身边统计来看,这个第二个条件大概率也是正确的。在这里,我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内倾』和『外倾』的定义:

    容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其实除了『第二个条件』,整个『人格菜谱』的其他的部分都在做加法,来试图解释更具体的人格。因为在『第二个条件』出现前,所有的『功能』,『倾向性』,和『偏好』都可以看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独立作品,他们一起出现就会产生纯粹数学意义上『组合』。 而『第二个条件』却是在这个『组合』上做减法,这反映的明显的是一种不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限制,而『内倾』和『外倾』的定义就把这种限制指向了『现实环境』。

也许『双内倾』的组合原本是存在的,但因为『接收信息』和『判断信息』都不容易受到『现实环境』影响,其实际的表现就是和『现实环境』完全脱离。但一个人如果要健康地生存在这个社会,其必然和『现实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而MBTI理论似乎假设的是『接收信息』与『判断信息』的功能都可以用来建立与『现实环境』的连接。这就类似于『判断信息』和『接收信息』都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不同切入点。 而外界能从一个人身上直接观察到的,似乎也是受『现实环境』影响的的四个『外倾功能』:

                   正面刻板印象                   负面刻板印象             
    外倾体验   Se   有运动或者表演天赋,享受生活    吃喝玩乐,俗             
    外倾思考   Te   能当机立断地做决定             没人情味,现实           
    外倾情感   Fe   有同情心,崇尚公平             你妈觉得你冷,道德婊,白左        
    外倾联想   Ne   有强烈的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话痨,爱发白日梦

也就是说MBTI理论认为,一个人要和『现实环境』产生联系,必然会通过这四种功能中的其中一种。而一个人如果受到正面或者负面的『刻板印象』,大多数也是由『外倾功能』造成的,因为『内倾功能』是外界很难观察到的。同理,『双外倾』的组合也许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表现就是完全脱离『自我』,这不是什么抽象的哲学概念,『自我』明显是一种人类可以『自我改良』的环境,因为没有了『自我』,人就只能被『现实环境』牵着鼻子走。现代人类在独处或者不受『现实环境』影响的时候,就能更容易的和『自我』产生联系。

所以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要同时和『现实环境』还有『自我』产生联系,在人只有两个主要功能的时候就必然会有一个『内倾』,一个『外倾』。不幸拥有『双内倾』和『双外倾』的人格就必须被『自我』和『现实环境』这两个『人格万有引力』拉回一个更平衡的状态。到了这一步,我们似乎可以和MBTI理论的『功能镜像理论』产生一个强烈的联系了! 『双内倾』和『双外倾』是如何回归平衡的?似乎每一种组合都只有一个最佳选择,那就是替换掉排名第二的主导功能,以Ni-Fi『双内倾』为例子,能替换『Fi』的功能必须符合『人格菜谱』所有条件,所以『Te』是唯一符合逻辑的选择:

        是否是判断功能 是否外倾 是否不被Fi排斥    
    Ne       X         O        O
    Se       X         O        O
    Si       X         X        O
    Fe       O         O        X           满足所有条件但Fi和Fe互相排斥
    ---------------------------------------------------------------
    Te       O         O        O           满足所有条件
    ---------------------------------------------------------------
    Ti       O         X        O           依然『双内倾』

而之所以是『功能镜像理论』,就是因为当『Te』需要被替换的时候,『Fi』也是最佳选择,这么一来,我们就产生了4个『镜像配对』

    Te-Fi
    Ti-Fe
    Ni-Se
    Ne-Si

人格菜谱

所以最后的『人格菜谱』就出炉了!

    1.『接收信息』的功能是『体验』主导,还是『联想』主导?
    2.『判断信息』的功能是『情感』主导,还是『逻辑』主导?
    3.『接收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4.『判断信息』的功能是『内倾』还是『外倾』?
    5. 偏好『接收信息』还是『判断信息』?
    6. 如果产生了『双内倾』或者『双外倾』,那么根据『镜像配对』替换排名第二的『主导功能』
    人格总数 = (2 ^ 5) / 2 = 16

而到了这一步,所有的MBTI人格都可以根据这个『人格菜谱』被描绘出来

    类型名称     组合        第三功能    一般的刻板印象描述
    ISTJ       Si + Te      Fi         内向 严肃的 现实 逻辑思考者
    ISFJ       Si + Fe      Ti         内向 严肃的 现实 情感思考者
    ESTP       Se + Ti      Fe         外向 自由的 现实 逻辑思考者
    ESFP       Se + Fi      Te         外向 自由的 现实 情感思考者
    ISTP       Ti + Se      Ni         内向 自由的 现实 逻辑思考者
    INTP       Ti + Ne      Se         内向 自由的 抽象 逻辑思考者
    ESTJ       Te + Si      Ne         外向 严肃的 现实 逻辑思考者
    ENTJ       Te + Ni      Se         外向 严肃的 抽象 逻辑思考者
    ISFP       Fi + Se      Ni         内向 自由的 现实 情感思考者
    INFP       Fi + Ne      Si         内向 自由的 抽象 情感思考者
    ESFJ       Fe + Si      Ne         外向 严肃的 现实 情感思考者
    ENFJ       Fe + Ni      Se         外向 严肃的 抽象 情感思考者
    INTJ       Ni + Te      Fi         内向 严肃的 抽象 逻辑思考者
    INFJ       Ni + Fe      Ti         内向 严肃的 抽象 情感思考者
    ENTP       Ne + Ti      Fe         外向 自由的 抽象 逻辑思考者
    ENFP       Ne + Fi      Te         外向 自由的 抽象 情感思考者

其中 J 与 P (严肃与自由)的区分不是荣格原本的理论,而是MBTI理论的完善者Briggs母女后来加进去的,其出现的条件只取决于其主导的『判断功能』是否『外倾』(主导功能里是否存在『Fe』或是『Te』),而我们的用重构的方法已经包括了『判断功能』是否『外倾』这个条件,所以算是『殊途同归』吧。这里我用了『严肃』这个翻译,就是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因为当『判断功能』『外倾』的时候,外界很容易观察到一个人对他们使用了『判断功能』,所以整个形象就显得非常的『严肃』『给别人压力』,但这种『严肃』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我们只需要关注『主导功能』是什么就可以了。

而有一些基于主导功能的刻板印象是非常合理的,比如说『联想』和『情感』主导的(NF系)的四种『情感思考者』:INFP, ENFP, INFJ, ENFJ 被很多人称为『理想主义者』,其特质就是特别关注人文艺术类这种『抽象非逻辑』的领域。但如果要继续细分下去,人文类和艺术类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文类更重视对『集体价值观』的探索,这个时候 INFP 和 ENFP 对人文类的兴趣就不如使用『外倾情感』的 INFJ 和 ENFJ,相反的 INFJ 和 ENFJ 对艺术类的兴趣也普遍不如使用『内倾情感』的 INFP 和 ENFP 来得大。理解这种细微的区别,我们就可以避免过于粗暴地给一个人贴标签(虽然解决办法是贴更细的标签😑)。

什么是内向者,外向者,和幸福感?

根据上面的组合,不难看出一般人常说的『内向』和『外向』其实都是来源于『第一功能』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内向者的『第一功能』可以是四个『内倾功能』中的其中一种。而『内倾功能』是需要和『自我』产生联系的,当一个人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时,他是很难使用『内倾功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MBTI理论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解释特别的直观清晰,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无法使用自己的『第一功能』,那这个人就会感到『不适』,其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诸如『疲惫』,『损失能量』一类的话。而『外向者』则往往需要透过社交『吸收能量』,因为其『第一功能』只有在『现实环境』的影响下才能正常运作。

而上面提到的『不适』,就是因为人收不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的额外『快乐激素』分泌奖励,我认为这个不平衡的『快乐激素』分泌是导致人产生如此多『内在偏向性』的根本生物学原理。这也是我不认同任何宣称『改造性格』的理论,因为人就是一台拥有『内在奖励机制』的『生物机器』。改变『内在偏向性』的可能性即使存在,也会是一个痛苦无比的过程,药物可以改变『快乐激素』的分泌,但它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一个人平时最快乐的时候,应该就是他在使用能产生最多『快乐激素』的『第一功能』的时候,所以『内向』的人应该自豪地宣布:独处使我更快乐😃。往往一个人走出一段努力过但失败了的经历,都是从『接纳自己』开始。这里的『接纳自己』本质的含义就是承认自己的『内在偏向性』,而不再去做『无法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放弃一个高薪工作,而去投身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并不是因为这些高薪工作不受所有人喜欢,而是因为工作的内容有可能会压抑到一个人的『第一功能』。同理,如果上学也是一份工作的话,那很明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喜欢学校的环境(特别是应试教育的环境)。我身边的和新闻里都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在离开学校的环境后,一些曾经被认为成绩优异的人褪去了『光环』,开始享受简朴快乐的生活。而一些曾经在学校混日子的人,则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在自己选定的领域探索奋斗。 这也是我认为,一个不尊重孩子『内在偏向性』的父母和教育系统,是一个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痛苦的『终极来源』。即使人最终会回归『快乐』,『财富』也可以重新积累,但损失的『时间』和『健康』都是回不来的。

人格的发展存在既定路线吗?

不过有人就会问:那岂不是人的发展永远都是『听天由命』,那这和『躺平』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接纳自己并不是说停止尝试,而是不否定自己的优势。MBTI理论里的『镜像功能』实际上还犀利地指出:

    一个人在拥有了两个『主导功能』后,接下来会自然发展的『第三功能』并不是随机的。

这里我尝试加入自己的一点解读,如果回到之前那个能产生32种可能性的『人格菜谱』上,我们就能想象,那些不幸拥有『双内倾』和『双外倾』的人,为了在『现实环境』还有『自我』中保持平衡,就不得不牺牲掉自己『原第二功能』而使用一个『伪第二功能』,但因为『生物机器』的硬件没有被改变,这类人对『原第二功能』的『偏好』会一直的存在,而当他们用『第一功能』和『伪第二功能』成功地和『现实环境』还有『自我』产生纽带之后,那个被无奈放弃的『原第二功能』,就会不受『人格菜谱』『第二个条件』的限制,在适当的环境中被重新唤醒,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人会慢慢的发现他似乎在某些事情上有之前从来察觉不到的『潜力』和『兴趣』。

这种假设如果基于32种可能性版本的『人格菜谱』,那MBTI理论中16种类型里的每一种,都应该存在一个『原生型』和一个来自『双内倾』和『双外倾』的『改造型』。对『原生型』来说,获得『第三功能』属于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因为其『第一功能』和『第二功能』的实际偏好都已经优于『第三功能』,而希望获得『第三功能』往往是基于『实际需求』,比如觉得自己社交失败的人,会有强烈获得『情感』功能的意愿。

但对『改造型』来说,这个『第三功能』本身就是『原第二功能』,所以唤醒它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不过一定程度上,『改造型』的『伪第二功能』也会劣于『原生型』的『第二功能』,因为其属于生存压力下『拔苗助长』的产物。所以『改造型』回归了『本来的样子』后,其『原第二功能』会和『原生型』的『第二功能』非常的不一样,特别当这个『原第二功能』是『外倾功能』的时候,会对周围观察到这个变化的人造成巨大的震撼。

    原生型           第一功能   第二功能     第三功能
    --------------------------------------------------
    改造型           第一功能   伪第二功能   原第二功能
      |
    回归后           第一功能   原第二功能   伪第二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实际表现不符合某个类型的『典型描述』但又无法将其归入『其他已有类型』的根本原因,有一个MBTI的扩展理论试图加入 assertive or turbulent『自不自信?』这个维度来解释这个『差异』,在我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还违背了MBTI理论的基本原则,因为『自不自信?』是一种『行为表现』,而不是一种『内在偏向性』。这篇文章以逻辑重构的方法推演,就足以给『原生型』和『改造型』这个符合『内在偏向性』原则的额外分类,提供『成因』和『合理性』上的解释。不过无论是对『原生型』还是『改造型』的人来说,获到『第三功能』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其属于自我改良的必经之路。

基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些『改造型』在『本质回归』后都会和其『原生型』有什么可以观察到的差别。这里拿『ENTP』和『INTJ』做例子:

                   生存压力下   回归本质后   形象描述
    ENTP(原生型)  Ne Ti Fe    -           充满好奇心,喜欢逻辑思考 
    ENTP(改造型)  Ne Ti Fe    Ne Fe Ti    充满好奇心,擅长照顾他人(ENFP 和 ENFJ 的混合)
    INTJ(原生型)  Ni Te Fi    -           相信直觉,行事果断
    INTJ(改造型)  Ni Te Fi    Ni Fi Te    相信直觉,情感细腻丰富(INFJ 和 INFP 的混合)

这也就说,天生存在一些拥有『ENFP』和『ENFJ』混合体人格的人,但因为生存的压力被改造成了『ENTP』,而当他们的『本质回归』之后,他们的表现会更接近『ENFP』。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ENFP』和『ENTP』之间反复横跳,而为什么有些『INTJ』会时不时地测成『INFJ』,那是因为『双内倾』和『双外倾』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不过写到这里,我实在是该『婷婷』了。MBTI理论对『行为』的影响巨大,并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写得完,剩下的我们就留给『人格菜谱。二』吧。

本质的研究
苏东琪 Su,Dongqi
链接
我的Github主页 该网站的源代码
x20.Site
该网页使用 x20.Site 制作
简介
我的个人研究和随想。不定期地更新『自然语言处理』和『程序内容生成』相关的内容。